掐尖尝春鲜 品“椿”正当时(太和)

雨前香椿嫩如丝。眼下,正是太和香椿鲜食好时节。4月7日,记者来到太和县大新镇沙颍河畔,一湾碧水滋养下,河滩地上的香椿树正吐露嫩芽,“椿”意盎然。林间不时可见农户昂首举钩,辛劳采摘。
  “家种两亩香椿田,开春就有回头钱。”当天一大早,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庙村村民张玉峰夫妇便迎着晨光,来到自己的香椿田间,开始采摘椿芽。“这块地种了30棵香椿树,都是2009年种的,眼下正是鲜香椿上市时节,忙活一上午,收入几百块钱不在话下。”

  说话间,张玉峰手持竹竿钩刀,瞅准树梢上的椿芽,手腕一发力,一束椿芽便随风飘落,树下的妻子连忙将椿芽捡起,装进袋里。“早上摘椿芽,下午就可以拿到村部的合作社卖掉,销路不愁。”
  张玉峰口中的合作社,是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庙村村民张虎注册成立的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吸纳31名农户加入,种植737亩香椿树,不仅让大新镇的太和香椿抱团发展,还在国内外市场闯出名堂,农户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

  张虎介绍:“在太和香椿中,最好的油椿产在沙颍河两岸,有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3种。”大新镇位于沙颍河南岸,水土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太和椿芽单宁酸、蛋白质等物质储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饭后一杯椿芽茶,赛过千年灵芝花”的说法。

  在张虎的家中,有一个角落陈列着祖父两辈腌香椿、卖香椿的老物件,定格一个时代的记忆。如今,张虎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仍与香椿打交道,为香椿注册了“玉皇贡”商标,牵头成立合作社,上马了机械化设备,生产香椿酱、香椿粉等延伸产品,走上香椿产业化发展之路。2015年以来,合作社成功申报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断根增株”育苗方法,通过砍掉过高的植株,催生出新的枝干,增加椿芽产量。另外,又研制出胚芽嫁接技术,将稀有的黑油椿嫁接到粗壮的青油椿母体树干上,便可长出品质优良、味道醇香的黑油椿。而黑油椿一般上市较早,价格高,更适合农户种植,实现增收。

  2022年7月,合作社将传统的香椿产品改良口味,推出年轻人喜爱的麻辣和原味2种热销产品,通过抖音、直播间等网络平台,实现网民自助下单。据张虎介绍,太和香椿自带卖点,香椿酱更适合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乘着电商的东风,目前,网上订单累积销售2万单,对于未来的香椿电商,他信心十足。

  目前,太和香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9万亩香椿主要产区也成为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年产香椿200多万公斤,每年为农民新增收入3000多万元,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23年,太和县力争改造提升现有生产或地方品种繁育地100亩,建设3处1800亩太和香椿生产示范片,加强对太和香椿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的提纯、扩繁。”太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还将依托太和香椿产业协会,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推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带动更多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