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援朝
历史上,界首曾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商贸重镇和重要驿站(界首铺)。今日界首市的光武镇,过去曾长期隶属于太和县。
光武镇(集)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东汉以前叫“赵路口”。相传东汉时,王莽与刘秀曾逐鹿于此,争战激烈,留下了不少典故和民间传说。光武镇因汉室苗裔建光武庙祭祀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北宋时,颍州与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县)之间以一条沟状水道为分界线,俗称“界沟”,设界沟驿,置界沟镇,因此界首市也别名“界沟”。北宋皇祐二年(1050)七月下旬,欧阳修由颍州知州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兼南京留守司事,
他在途中曾言:“自过界沟,地土卑薄,桑拓萧条,始知颍真乐土,益令人眷眷尔。”南宋绍兴十年(1140),抗金名将刘锜大败金兀术,曾划沟为界,流传至今。
明崇祯年间,有位叫范文烜的老农,家居光武庙集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他靠着祖上勤俭积累,家境渐渐殷实起来,因在儿童时上过几年私塾,能识文断字,读过几本农书,加之他头脑灵活,喜欢琢磨,擅长总结,他种的庄稼收成总比别人家的好。久而久之,范文烜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种田把式。
范文烜家养有黄牛与毛驴各一头,都长得膘肥体壮、皮毛光亮。尤其是那头正值壮年的黄牛,温顺而有灵性。耕地时,既不用主人扬鞭吆喝,也不用主人发号施令,就埋头奋蹄,拉犁不止;收工时,当主人把犁耙耧等农具装上木拖车,它就会按原路自己回家。
光武镇的农民有不过“破五”(大年初五)不开犁的习俗。套牲口备耕时,先要在自家门前或在村头燃放鞭炮,祈求龙王爷、土地爷、牛王爷等神祗,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槽头兴旺,这也标志着一年劳作的正式开始。
人勤春来早。明崇祯十四年(1641)春季的一天,范文烜一大早就赶着黄牛和毛驴,拖着犁耙下地了。为了激励牲口多干活,他特意在喂牲口的草料中拌了把炒黄豆,并撒了少许的碎盐。黄牛和毛驴很爱吃,干起活来很卖力。半晌午时,原本用力干活的黄牛突然停了下来,无论怎么吆喝也不挪步。范文烜感到很纳闷,发现黄牛身后翻出的新土上躺着一块沾满泥土的木牌子。擦去上面的泥土,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朱底金书带底座的木主,上面写有“汉中兴征西大将军冯异神位”等雕刻镏金的隶书字。神位,也叫神主、木主,俗称牌位,是用于祭祀神灵或逝者的木质牌子。在阜阳当地通常用乡土树棠梨木(甘棠木)、枣木等硬木制作。而用甘棠木
制作的神主,含有“甘棠遗爱”之意。
范文烜不敢怠慢,把神主小心翼翼地用红布裹好,赶往几十里外的太和县衙门,向县令报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对城隍神格外敬重,尊为“守土正神”,诏告天下,要求各府州县都要建城隍庙,敬城隍神,民间尊称为“城隍爷”。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并且规定各级衙府新任行政官员走马上任,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必须拜谒当地城隍庙,向城隍神报到宣誓:“予有政事未修,希神默助,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庶。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诛殛……(民国《太和县志》卷十二·杂志)”各地的城隍神通常与现世的行政机构相对应,为便于监督当地官吏,城隍爷在品秩上高于现世行政长官,并由已故的英雄或名臣的神灵来担任,而颍州城隍爷的化身之一则是“汉中兴征西大将军冯异”。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居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是刘秀的得力干将,他有着谦逊退让的品格,在论功行赏时退避在一棵大树后而被誉为“大树将军”。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时制定了《各府城隍(制)》《各州城隍(制)》《各县城隍(制)》,确定了
爵位和品级。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府州县依照朝廷相应“制文”即通用公文仿效套改。颍州城隍等依例套封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属县太和、颍上城隍依例套封为“监(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
太和县令对这件事不敢懈怠,亲自出马,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把城隍爷神主送到颍州衙门。后经核实,失而复得的颍州城隍神主,是多年前从颍州城隍庙丢失的。人们推测,可能在明崇祯八年(1635)正月初,高迎祥、李自成率领所部农民军攻陷颍州时被掠失。具体颍州城隍爷神主是如何跑到了光武镇,藏身在农田里,其详也难以考究了。后来,颍州官府在城隍庙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新安放了城隍爷神主。州县两级官府对范文烜的善举给予表彰,奖励黄牛、毛驴各一头,黄豆两石(一石约150斤)。
此事旧志也有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光武庙耆民范文烜耕地得木主,中题“汉中兴征西大将军冯异神位;左题“男奉祀”,系隶书,莫究其所
自。是年大疫而兼寇乱,乃归木主于颍州城隍庙,盖相传颍之城隍即冯异也(民国《太和县志》卷十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