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用绿色制造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年来,界首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大力绿色低碳经济,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绿色示范基地、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和绿色设计产品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十四五”以来,该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城”战略,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提升,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创建了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获批国家绿色工厂12家、绿色设计产品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5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4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1个,省级绿色工厂19家,为最早实现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全覆盖的县级单位,绿色体系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界首市绿色产业产值3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8.8%;绿色产业完成税收27.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90.8%。2024年上半年,界首市绿色产业产值18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7.4%。

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该市始终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城市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培育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造形成了再生塑料集散地、铝基新材料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专业园区。已成为全国唯一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地区,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创造了“界首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该市始终坚持“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理念,坚持将园区规划发展与全市生态示范创建有机整合,牢固聚焦“生态、绿色、规范”。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通过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持续推动工业发展增容增值,加快了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和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在创建绿色制造体系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资源效益、生态环保效益。

打造科研平台,建立产业人才队伍

该市围绕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发展需求,通过柔性合作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界首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推进“人才飞地”引才模式,设立上海、深圳2个离岸科创中心,搭建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的桥梁,积极向先发优势地区借智借力。其中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已吸引19家企业和循环经济研究机构入驻。界首企业与清华、北大、中科大等6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80余项,累计获有效发明专利2000余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实施“人才梯次培育”计划,累计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2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11人,阜阳市杰出人才奖3人、“领创工程”20人。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绿色改造

该市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依托高新区发展平台,致力创新创业,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界首成功举办多场循环经济发展高端论坛,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将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科研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开展清洁生产、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节能技术改造等,产业链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坚持生态发展,推动节能降碳

该市在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实施重金属污染物削减行动,突破节能环保关键技术,不断创新绿色制造技术并产业化应用。近年来,界首共有15个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列入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先进技术目录,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大幅上涨,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例如,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铅、大极板电解、铅栅低温熔铸等先进技术改造,使再生铅生产综合能耗由目前的250千克标煤/吨铅降至100千克标煤/吨铅。同时利用其较大的示范效应,能使全行业年节约标煤50万吨以上,极大的推动了全行业的技术升级。

界首市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工厂等典型示范培育为抓手,强化落实支持绿色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绿色制造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信息来源:界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