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

 故乡是游子行走天地间总也扯不断的根。这里乡音淳朴,这里乡情真挚,这里的风景年年如斯,这里的风物岁岁如是。身在异乡的人儿,为了生计奔波、打拼,可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是家乡人永远的牵挂。
  为广泛宣传返乡创业典型,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加入返乡创业大军,本报特开辟专版对我县近年来返乡创业的15名典型人物进行为期两期的集中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宋雷:土里定能刨出金

  为改变窘迫的家庭状况,他只身一人南下广东,做小工、打零工,风餐露宿,饱尝艰辛;为实现心中的种植梦想,他义无反顾赴山东寿光,学经验、闯市场,如饥似渴,勤奋热情;为带动乡邻共同致富,他毅然决然扎根家乡,流转土地、科学种植,心手相传,毫无保留。他的目光坚定,他的步伐沉稳,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那个永不磨灭的信念:咱们临泉人并不比别人差,别人的蔬菜能买上高价,我们也一定能从土里刨出黄金。他就是临泉县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临泉县劳动模范宋雷。

  出生于1979年的宋雷,是临泉县高塘乡宋港行政村人。为改变家庭困境,让父母过上富裕的日子,1995年,16岁的宋雷跟随南下打工的热潮,到广东、杭州等地务工。在历经了多个工作岗位后,宋雷一直没有找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眼看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雷得知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闻名全国,家乡临泉的土地肥沃,正适合种植蔬菜,这也许是一条好路子。说干就干,2003年,宋雷来到寿光,学习种植蔬菜技术。

  转眼间,6年过去了。宋雷心里的创业梦想萌芽了。2010年底,他谢绝了当地老板的盛情挽留,毅然返乡创业。

  2011年,他动员志同道合的5位儿时伙伴筹集280万余元成立了“临泉县兄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创业。灵活的种植方式、高于传统作物的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邻随他们走上种菜的道路。

  2012年,乘着临泉县政府农业奖补政策的东风,宋雷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同年,合作社为基地注册了“皖北靓点”的商标;2013年,宋雷的基地面积扩大到300亩,辐射带动社员和农户2300余亩,当地和周边乡镇的有志于发展种菜的人纷纷加入他的合作社,这一年,经过上级的严格检测,合作社的蔬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合作社种植的“皖北靓点”与武汉、郑州阜阳皖浙农贸大市场等多地的客商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产品供不应求;2014年,合作社解决了当地130余名家庭留守中老年妇女的就业问题,人均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

  如今,随着种植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宋雷又在老集镇新建一座年培育出优质种苗2000万株的育苗工厂和蔬菜批发市场一个,年销量可达3000万吨。

  谈起未来,宋雷信心满满:再过三到五年,要把合作社建成皖北万亩蔬果种植基地,带领社员实现年创突破亿元大关。

  王希友:家乡,是牵系游子的风筝线

  三年时间,他从美资企业的保卫班长做到生产厂长;四年时间,他让投资600万的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解决350余人的就业问题。在军营,他是迅猛如风的铮铮铁汉;在商界,他是谈笑自若的谦谦君子。他就是临泉县捷利泳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希友。

  1973年出生的王希友是临泉县长官镇铁佛人,18岁那年,他参军入伍,三年的军营历练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和刚毅。1995年,他受聘于美资企业广东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达泰制衣有限公司。在这里,他从保卫班长做起,由于肯吃苦、善钻研,最终凭借出色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成为厂长。由于当时做工时间较长,环境相对恶劣,厂里许多打工人员都中途离开了,但王希友却凭借坚韧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在这里一干就是14年,他也因此学到了更多关于制衣的技能。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不断发展,2009年7月王希友又被江苏常熟一服装企业聘请为生产经理。在这段时间他根据积累的经验带领制衣厂迅速发展,业绩年年创新高。与此同时,王希友也熟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机器,获得了许多人脉资源,对整个制衣市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我的根在这里,我走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回来创业”。2012年,当得知县里创办工业园区时,他毅然放弃江苏优越的环境,回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对市场的走访调研,他选择了服装行业中相对冷门的泳装作为发展方向。

  服装行业竞争激烈,为使自己不被激烈的竞争淘汰,王希友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为了打开销路,扩大生产,几年来他走南闯北,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洽谈业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艰辛,他都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凭着自己的良好信誉和优质的服务,他赢来了客户的尊重和信任。

  目前,捷利泳装已成为临泉服装加工业的领跑者,公司先后为荷兰的BODY BEACH、美国沃尔玛、韩国的CORAL COVE等世界知名品牌加工泳装、泳裤、比基尼及相关产品,并建立起稳固的供货关系。如今,公司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每年上缴利税300余万元,不仅解决了350多名地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职工的收入也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不断攀升,在这里,熟练的技术工人每月工资能达到6000多元,远比外出打工挣得更多。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王希友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有着更加明晰的远景规划。王希友表示,目前公司已有一家总厂、三家分厂,下一步还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厂房,同时将注册的“浪鲨克”品牌推广上市。

  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李军:互联网电商蓝海的搏击者

  从酒楼洗碗、配菜工到酒店粤菜大厨,这一路他只用了三年多;从互联网行业的入门者到临泉网络电商的领跑者,这一程他仅用了两年时间。一路征程,一路跋涉,洒下的艰辛汗水只为催开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花。他就是临泉县电商平台买多网董事长李军。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出生于1976年的宋集镇青年李军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为生计奔波。1997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李军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北京打工谋生。住的是简易房、打的是小时工,漂泊的生活让他尝尽人情冷暖,也让他时刻提醒自己要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后来经过熟人介绍,他进入了北京一家酒店后厨工作,从一开始的刷碗、配菜,到后来的粤菜大厨,这期间为了能多学习一点,他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成功人士,李军已经不再满足于每月近万元的薪水了,回乡自主创业成为他心中始终割舍不下的情结。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2014年,李军瞄准了电子商务这块蛋糕。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产品的不可触摸性,使很多消费者对网络消费心存顾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打通互联网与实体店之间的鸿沟呢?经过多方考察,买多网的经营模式让他眼前一亮,2015年5月,他正式投资100余万元成立了临泉买多网。

  在公司县级运营中心,货架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是一个高度集约化的超市,网上订单显示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一一对应。目前,临泉县买多网运营中心第一批5家乡镇运营中心已经开业,300平方米大型线下兑购商城正常运转,县内合作商家226家,兑换商品体验用户突破50000人次,解决80余人的就业问题,实现销售额150余万元。县商务局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仓库和装修补助也正在申请中。

  谈及未来,李军踌躇满志。他表示,互联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商业蓝海,未来三年,临泉买多网还要建成30个乡镇运营中心和150个村级买多网便民超市,实现电子商务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彻底打通了电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临泉老百姓的“买难卖难”问题。

  侯孟飞:让梦想在创业中飞翔

  昔日走街串巷收货忙,今朝科技种田闯市场。废品收购、塑钢配件推销、种植药材血本无归、二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能在艰苦环境和坎坷境遇中愈挫愈勇并最终逆风飞翔的人方不愧为生活的强者。他就是张营乡民丰家庭农场的创办人侯孟飞。

  初见侯孟飞,质朴务实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不是那种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讲述创业史的人,谈起自己的经历,他总是更愿意选择用最简短的话语介绍清楚。但坚定的目光、平缓的语气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创业的执着之心。

  1973年出生的侯孟飞早年有过一段漂泊的岁月,天津、北京、山西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虽然从事的是废品收购、塑钢配件推销等行业,但他却一直默默关注着农业,特别是中药材市场的行情。2012年,侯孟飞决定回乡创业,他在家乡流转了60多亩地种植金银花和白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连续十年看涨的金银花市场突然价格回落,这一下让他多年辛苦打拼的积蓄瞬间成为泡影。是继续创业还是再次外出打工,成为当时摆在他面前最为紧要的选择。不能就这样认输,在哪里跌倒还要在哪里爬起来,这个临泉的血性汉子有着永不服输的劲头。

  此时,县农委实施的“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程”又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他发展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班上,科技顾问对他的创业经历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调查分析,给出了“引进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工人素质,种植葡萄”的建议,侯孟飞豁然开朗。2014年,他根据专家建议引进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和先进的滴灌设备。随后,他不间断地到外地学习、找专家求教,在育苗、肥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全面学习;为了给葡萄销售打开市场,他又加入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葡萄种植、销售联盟“葡萄帮”,从中学技术、找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辛勤努力,他种植的葡萄喜获丰收,2015年纯收入达到13.5万人民币,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

  交谈中,侯孟飞告诉我们,如今政府对农民创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他每年还能领取不少的林业补助资金和土地流转费用补贴,看来自己选择回乡创业这条路是走对了。下一步他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力争在两年内再流转土地200亩,形成连片种植,发展采摘农业。再到葡萄成熟时,这里将会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

  王宏坤:建造自己的梦想庄园

  从工厂装卸工到拥有自家木材加工厂的厂主,从木材碎料加工中间商再到现代农业园的园场主人,看似各不相关的行当,他却都能做得风生水起。凭借能吃苦、有韧劲、讲合作,38岁的他拥有比同龄人更深邃的目光。他就是长官镇天驰现代农业园法人王宏坤。

  1996年,18岁的王宏坤远离家人独自来到广东,在一家饮料厂工作。受文化程度限制,他只能做最简单的装卸工。装卸工全靠体力,工作强度大,一天下来经常累的说不出话来。这样的工作王宏坤做了近3年。刚到广东时,有着懵懂眼神的王宏坤更像个孩子,经过3年外乡生活的洗礼和社会的历练,王宏坤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离家近点,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在当时是他心中最清晰的指引。

  1999年的长官镇,大多数人还在靠种地生活,王宏坤却看中了木材生意。把买来的树段剥成片,晾干后卖给大的木材加工厂,这个经过简单加工就可谋利的生意,不用担风险,与种地相比收入更高。王宏坤既认准了木材生意,便专门去合肥的加工厂学了几个月。合肥回来后,王宏坤从银行担保贷款15万,与木材店老板合伙做生意,他每年只拿固定提成。3年后,木材店老板因债务纠纷躲到外地,王宏坤接管了木材加工厂。

  “木材生意比种地更挣钱,一个人挣钱不如大家一起挣。”2006年开始,王宏坤先后说服十多人也做起木材生意,这些人因为做木材生意,家中的生活都有很大改善。此时王宏坤的眼光转向木材碎料加工。他发现木材经过剥片晾干后,还有很多木材碎料无处放,来收木材的厂家也不愿购买。木材碎料经过打磨是生物发电的好原料。联系好买家,王宏坤随即转型做起了木材碎料加工的生意。因为人缘好,重信用,长官镇各家木材加工厂堆放的碎料都卖给他。王宏坤的木材生意越做越大。

  “我闲的时候喜欢养鱼养鸭子,喜欢游泳。”谈起建设现代农业园的初衷,王宏坤这样说道。2013年,在镇里的帮助下,王宏坤投资500多万元,在长官镇袁庄村流转300多亩地。新建温室大棚20个、采摘园200亩、20亩垂钓大塘、3000平方米游泳冲浪池和农家乐,是一家集农业观光、采摘、垂钓、游泳冲浪、农家乐、温室大棚、养殖等七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如今农家乐已开始对外营业,预计今年4月,游泳馆和冲浪池也可对外开放。

  谈起现代农业园的未来收益,王宏坤颇有自信,他说:“我的农业园起步早、设施全、规模大,在周边会很有竞争力。”下一步,王宏坤将组建管理团队,逐步完善园内设施,争取在2017年再建一座万平的水上乐园。

  郭福汉:风雨之后见彩虹

  他熟悉服装加工打样、裁剪、缝制、后整、熨烫、包装、检验全套流程,他精通市场开拓调研、谈判、合同、配送整个过程;他仅有初中学历,却成为拥有12家分厂,460余名职工的服装企业负责人,他首次创业血本无归,却最终成就了年产值2500万,利税80万的明星企业;他经历过失败,却从不畏惧失败,他体验过成功,但不止步于成功。他就是临泉县诗韵服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郭福汉。

  出生于1972年的郭福汉是牛庄乡二冯村人。初中毕业后,一心想要闯一番事业的他到上海务工,在一家合资服装企业做缝纫工。由于能吃苦、肯吃苦,他又先后在车工、样机、裁剪房工作,他也因此得以熟练掌握了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和管理方式。后来,公司领导将他提拔到业务管理岗位,这一干就是10年。

  学成技术和管理之后,郭福汉的那颗创业的心开始活了起来,他先后创办了一家校办企业和一个裁剪培训学校,但是这次创业并不成功,他几乎赔光了自己的积蓄。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到企业去打工,这次他成为阜阳福泰公司的生产厂长,这一干又是6年。

  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结束自己漂泊异乡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郭福汉也不例外,当他听说政府为鼓励返乡人员办企业开通了创业绿色通道,享受政府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时,2013年9月他又毅然回到家乡二冯村,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回乡后,郭福汉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为其组织培训新员工,解决了厂房用地,扩大再生产。

  2014年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郭福汉筹资1500万元,成立了临泉诗韵服装有限公司,这个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服装厂拥有缝纫机等设备500余台,年生产能力达230万件。为就地转化劳动力,他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12个分厂,吸引周边群众在家门口打工。目前,依靠他几年来的销售渠道,经营来料加工,产品主销日本、欧美等地,年产值2500万元,年创利税80万元。

  谷勋亮:创业是青年人的不朽勋章

  当同龄人还在为就业择业、结婚生子苦恼的时候,他已经将产品卖到了印度和中东;当上班族还在为月底工资什么时候打卡发放的时候,他的企业已经年产值4500万,年创税50万元。他是80后,他是临泉康悦电子总经理谷勋亮。

  出生于1984年的谷勋亮是临泉县谢集乡人,2005年高中毕业后,他到深圳一个电子厂做包装工作。与同龄人不同,他不甘于一辈子重复昨天的故事,于是便开始在工作之余钻研着电子元件的生产流程。天资聪颖的他第二年下半年就被一家香港投资公司开办的企业聘为产品工程师。2008年,他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所有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一些资金,筹集了9万元创办了以电子元器件贸易为经营方向的康悦电子公司,随着公司贸易出货量逐年翻倍增长,谷勋亮也掘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虽然常年在深圳打拼,但谷勋亮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动态,2013年,他毅然将企业迁回临泉,在政府的支持下上马全部生产线。公司主要生产手机、耳机、蓝牙等家庭智能化语音设备,产品主要销售区域为印度和中东。据统计,目前企业年均总产值达到4500万元,带动劳动力300人,工人月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

  年轻没有失败。此时的谷勋亮正在谋划着下一步的发展,他计划还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将模拟信号产品升级为数字信号产品,进一步开拓海外电子市场。